摘要:保水劑作為一種化學化合物,對于土壤具有重要的保水、保肥等功能,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化學藥劑;保水劑自身帶有獨特的保水性和土壤凝合能力,對于植物培土有著重要的改善作用,特別是對于改善土壤結構、降低土壤密度、增進土壤的抗腐蝕性等有著重要意義。根據保水劑的獨特保水功能,通過合理的利用保水劑在農業中的有點,能夠對農業種植提供重要幫助。
關鍵字:保水劑;水土保持;應用及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地球水資源隨著人類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而迅速減少,而且隨著水土流失問題的進一步惡化,我國淡水資源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我國也成為水土流失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面積在我國總面積中占據很大比重,對于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增加植被覆蓋面積,減少水土流失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保水劑的應用能夠有效的增強土壤的粘合程度,降低水分流失,而且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保水性,對于農業發展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本文積極結合保水性的獨特優勢,對保水劑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進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對我國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1保水劑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
根據相關的研究和數據調查,保水劑具有不同的種類、性質以及使用方法,特別是在水土保持以及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更是種類繁多,下面結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對保水劑的應用進行系統的介紹。
1.1保水劑的種類
保水劑的吸水特性與其自身的化學性質有關,保水劑是通過其高分子電解質對于離子的排斥作用進行分子擴展,從而實現一種網狀結構的膨脹,讓水分子大量流入網狀結構內部,從而存儲水分。根據化學高分子化合物不同的性質,一般將保水劑劃分為以下幾種:水解聚丙烯和淀粉、纖維素接枝聚丙烯、淀粉與丙烯酸等,目前根據研究和分析,通過集中保水劑的使用能夠進行繼續研究,在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保水劑是丙烯酸和淀粉的混合型,對于最新研究的復合型保水劑而言也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有新的突破。
1.2保水劑在水土保持中的性能
保水劑根據其自身的高分子化合物保水特性,能夠廣泛的應用于水土保持工作中,而且對于農業土壤的改善和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根據保水劑的特性分析,保水劑在水土保持中主要具有以下幾種性能:首先,保水劑在對于水分和土壤有著保水性能,保水劑可以對水分子進行吸附作用,從而提高一定的保水特性,保水劑能夠提高水分子滲入速率,從而減少水分對于土壤表面的直接沖刷,保證土壤的穩定性,使土壤不易流失。其次,保水劑能夠增強土壤的保土性能,保水劑作為一種高分子吸水性化合物,能夠有效的吸附于土壤表面,通過膨脹后的網狀結構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的粘合性,實現土壤保護的效果。最后,保水劑的保肥性,保水劑能夠通過離子的互換作用,改變土壤中的游離的銨離子,加強銨離子的保護作用,從而提高土壤的肥性,實現保肥效果。
2保水劑在水土保持中的注意問題
2.1保水劑對于土壤結構的選擇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水土流失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別是不斷推進和擴大保護劑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更是為我國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我國水土保持工作有一定的進步和發展,但是受到我國土壤結構問題的影響,我國水土保持工作仍舊存在問題,特別是對于保水劑的使用量和使用土壤更是具有不同的區別,因此為了保證保水劑的效果,在使用保水劑進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時候,要積極結合具體的土壤類型進行適當的使用,從而保證最優化的保水效果。
2.2保水劑的使用劑量
保水劑在使用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土壤結構對于保水劑的類型選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水劑在使用過程中的劑量要求,雖然對于保水劑的使用劑量沒有國家統一標準,但是根據土壤結構、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目的等需要進行具體的實驗取樣測試,從而使用合理的劑量,達到最優的保水效果,是保水劑使用的重要注意問題。
3保水劑在水土保持中的發展
隨著保水劑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和推廣,保水劑也有了更大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加強保水劑對于農業灌溉、植樹造林、園林維護等方面的發展成為保水劑的重要發展思路,也使保水劑在水土保持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保水劑的特性,構建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綜合保水系統,對于水土保持而言,具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利用保水劑健全保水評價體系,加強水土保持的規范性也是未來保水劑發展的重要方向。
綜上所述,保水劑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且作用效果也越來越明顯;保水劑不僅可以對土壤進行合理的保護,而且還能夠促進農作物生長,提高土壤肥性,對我國農業發展和水資源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霞,黃瑞冬,李潮海等.農藝措施和保水劑對土壤蒸發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3,31(1):101-106.
[2]高麗.如何加強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J].科技與企業,2014,(13):137-137.
[3]詹望成,郭耘,龔學慶等.稀土催化材料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催化學報,2014,(8):1238-1250.